◎记者 窦世平
在近日举办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第二届全球独角兽企业大会上,《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5年)》(下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中国共有独角兽企业409家,总估值约为15068亿美元,占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的近三成,数量位居全球第二。
多位受访独角兽公司人士认为,独角兽企业的发展既需要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也需要营造包括资本、市场、人才、政策在内的良好创新生态。未来,全球科技与市场合作将成为独角兽企业最重要的需求。
18家独角兽企业估值超百亿美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在论坛上表示,近年来,我国独角兽企业呈现出智能主导、赋能发展的特点。近三分之一的独角兽企业来自以大模型、自动驾驶为代表的智能技术领域,带动智慧健康、智慧物流、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
报告显示,我国估值超10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企业有18家,以4.4%的数量贡献了43.6%的估值。北京市的独角兽企业以115家的数量和5949亿美元的估值位居全国第一。
从分布领域看,人工智能、新消费与零售,以及集成电路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总估值位列前三,分别为4612亿美元、2039亿美元和1925亿美元。从数量来看,新消费与零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医药健康领域的企业数量位列前五,分别为66家、61家、54家、54家和43家,合计占比68%。
“中国的独角兽企业是一个奇迹,中国政府帮助中国的独角兽企业发挥最大的潜力。”牛津大学领导委员会成员戴维·约翰逊表示。
独角兽企业成长路径
驭势科技是一家专注于自动驾驶领域的独角兽企业。谈及“小而美”初创公司成长为独角兽企业的路径,该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吴甘沙认为,初创企业需找到与大厂差异化竞争的路径。
吴甘沙表示,独角兽企业发展的轨迹主要分为两种:要么通过另辟蹊径,聚焦大厂忽视的细分领域,基于自身禀赋和核心竞争力做到第一甚至唯一;要么通过“物美价廉”,用新的技术路径和极致的工程优化大幅度降低成本;最后,通过升维核心竞争力拓展更多的市场,从独角兽迈向超级独角兽。
“核心是从产品创新过渡到真正实现规模化的市场应用。”来自汽车芯片领域的独角兽企业芯驰科技的创始人仇雨菁认为,成为独角兽企业要聚焦关键技术,结合自身团队基因与优势,深耕细分领域。
“独角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开放共赢的合作生态。”仇雨菁表示,芯驰的成长获得了政府从政策、资源、业务、生态、营商环境等多个层面的支持,这给予公司坚定的信心去投入前沿车芯技术的研发,谋求更长远的业务发展。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论坛上表示,绝大部分的新兴企业,尤其是即将成为独角兽的企业,资金往往非常短缺,完全靠自己盈利滚动发展的独角兽企业很少,其可持续发展需要耐心资本。
潜在独角兽企业铭镓半导体副总经理范钦明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市场化资本可以推动企业早期发展,但在关键材料研发攻坚期,更需要政府引导型基金这类耐心资本主动引领,填补早期资本缺口,支撑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进程。
此外,人才也是关键变量之一。AI+工业机器人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梅卡曼德首席发展官韩卓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复合背景的高精尖人才可以推动技术性产品的持续创新,对于该领域来说,在创业初期,从产品研发到应用落地,需要大量跨学科的高精尖人才。
未来发展需要全球开放合作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在论坛上表示,尽管全球独角兽企业正在蓬勃发展,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它们的发展面临诸多瓶颈,比如创新与人才短缺、国际贸易壁垒以及安全性问题。
戴维·约翰逊表示,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独角兽企业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新的机会总是在不断涌现,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绿色技术等领域。他建议继续在这些领域开展联合研发,比如推动环境保护、发展绿色经济等,各国企业必须携手合作以应对这些挑战,因为“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
“目前欧洲的独角兽企业严重被低估。”国际大学创新联盟秘书长孙万松表示,欧洲的独角兽企业应该与中国的企业和市场开展深度合作。未来,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合作和市场合作将成为全球独角兽企业最重要的需求。
谈及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未来发展,吴甘沙认为,全球化是必选项,特别是人力成本高、需求刚性的市场,是技术最大化价值的理想场景。只有做到国内产品与国际标准无缝衔接,才能快速响应全球竞争、“零时差”出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