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清单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降低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另一方面,依法规范重点领域准入,兜牢安全底线
◎记者 于祥明
我国市场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宽。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4月24日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下称《清单(2025年版)》)。相比2022年版清单,《清单(2025年版)》事项数量由117项缩减至106项,减少了11项。事项下的全国性具体管理措施由486条缩减至469条,减少了17条;地方性管理措施由36条缩减至20条,减少了16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之外领域,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大企业、中小企业,各类经营主体都可以依法平等进入,政府不得在清单之外违规设置准入障碍。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是指以清单形式将我国境内禁止和经政府许可才能够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汇总列出,各级政府依法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一系列制度安排。2018年,首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发布,这项制度在全国全面实施,我国市场准入管理理念和模式实现重大转变,成为全球首个针对国内市场准入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主要经济体。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2019、2020、2022、2025年四次修订,清单内的事项数量已由2018年版的151项压减至目前的106项,压减比例约30%。一大批行业准入限制得以放宽,各类经营主体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宽准入”红利切实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了“清单越缩越短、市场越放越活”。
与上一版清单相比,《清单(2025年版)》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降低准入门槛,激发市场活力;另一方面,依法规范重点领域准入,兜牢安全底线。
直接删除了一批全国性措施。如公章刻制业由许可制改为备案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业务改革为基于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检测认证制度。
部分放开了一批全国性措施。如取消电视剧制作单位设立、药品批发零售企业筹建、药品和医疗器械互联网信息服务、医疗机构使用放射性药品(一、二类)、试办新型电信业务、林木种子进口、增值税发票印制等管理措施,相关领域保持必要市场准入管理,但准入环节更加精简。
取消了一批地方性措施。如推动各地放开交通物流、货运代理、车辆租赁服务、生产性废旧金属收购等管理措施,打通区域间市场壁垒;取消有关地方设立的船舶设计修造、酒类生产经营、权益类大宗商品交易等管理措施,实施全国统一的准入方式。
《清单(2025年版)》还纳入新业态新领域管理措施。依据《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管理条例》,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核发(微型无人驾驶航空器除外)”纳入清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将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生产、批发、零售业务相关审批纳入清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范医药和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准入条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明确非金融机构不得违法使用“期货公司”字样。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非禁即入”的管理模式,要求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最直接的获益者就是民营企业;五版清单事项持续缩减,一批领域或是准入限制放开,或是准入环节精简,充分释放了放宽准入的政策红利,最直接的受惠者也是民营企业。
据市场监管总局统计,截至2025年1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民营企业数量为5670.7万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数量为42万家,占比92%以上,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随着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清单事项持续缩减,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民营企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