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4月24日,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同意6个国家的7家机构的申请,并在现场与来自5个国家的5家机构签署了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借用协议》。
路透社当天报道指出,在此次获准借用月球样品的7家机构中,包括了两所接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资助的美国高校——美国布朗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报道认为,当天所宣布的借用申请结果,是中方提高自身探月工程国际影响力的最新举措,同时也突显出,尽管中美关系因地缘政治和关税等问题而紧张,但在太空航天等其他一些领域,两国合作并未完全结束。
谈及中美太空合作,路透社自然提到了美方臭名昭著的“太空封杀令”——“沃尔夫条款”。时过境迁,随着中国在包括探月等太空科技领域取得巨大突破,国际上的合作申请纷至沓来,这项恶法的存在则更加突显出美方所处的尴尬境地。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据报道,即便如今中方已批准出借样品,但美方机构能否真正拿到手,在本国国内仍有极大阻力,甚至可能需要通过一项所谓的“国家安全认证”。香港《南华早报》的报道也提到,这两所美国高校仍须国会的“特别许可”才能接收样品。
4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告诉路透社,美国过去曾一度是开放的,但现在似乎相当封闭,而反观现在的中国,则非常开放。“这是因为我们国家整体实力的增强,随之而来的是自信心的增强。”他还强调,美国日益增长的“孤立主义”无助于其实现“太空野心”。
而在近日接受彭博社采访时,吴伟仁也再次对美方长期限制NASA与中国航天机构合作的政策提出批评。他说:“我们是欢迎中美交流的,对吧?我们愿意沟通,但他(美方)现在不愿意和我们沟通。我们的大门是敞开的,但他(美方)的大门是关闭的。”
4月2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国际借用申请结果。 中国国家航天局网站
路透社指出,2020年,嫦娥五号任务圆满完成,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从月球表面采集样品的国家。而在去年6月,嫦娥六号任务又使中国成为第一个从月球背面带回样品的国家。
除了两所美国高校,此次获准借用中方样品的其他机构则有: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德国科隆大学、日本大阪大学、巴基斯坦空间和外大气层研究委员会和英国开放大学。
报道提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美两国在太空领域的合作受到限制,主要是因为美方曾出台一项臭名昭著的立法。
十多年前,美国开始对中国祭出“太空封杀令”,以政治、资金、技术等方面缘由,将中国排除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之外。2011年,美国又通过了旨在禁止中美两国航天合作的“沃尔夫条款”(由当时的美国众议员弗兰克·鲁道夫·沃尔夫提出,Frank Rudolph Wolf),以所谓“存在间谍风险”为理由,封死了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合作的道路。
2023年10月1日,中方宣布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将面向国际开放申请,国际上对研究这些样品展现出“极大的热情”。而在此时,NASA也开始试图与美国国会合作,想为“沃尔夫条款”创造了一个“例外情况”,以便NASA资助的科学家可以申请。
事实上,中国的月球样品对美国科学家来说,确实极具吸引力。美方有意申请研究中国月壤的消息,最早始于2023年年底的一封内部电子邮件,内文称此次申请研究是“有必要的”,不仅是因为中国的月壤样品具有“独特价值”,也因为嫦娥五号月壤样品已面向国际开放申请。
“它们(中方样品)来自NASA尚未采样过的月球区域,预计将为月球的地质历史提供宝贵的新科学见解。”美方此前泄露的内部电子邮件写道:“申请这些样品将确保美国研究人员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拥有相同的研究机会。”
去年10月23日,路透社的一篇报道注意到,中方欢迎各国科研人士按照有关流程提出月球样品研究申请,同时公开提到了美国限制中美航天合作的“沃尔夫条款”。而时任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Bill Nelson)在10月于意大利米兰举办的国际宇航大会上对路透社说,NASA官员一直在与中国同行讨论租借月壤样品的协议条款,他为此还在“一两个月前”向美国议员保证,这次谈判不会构成“国家安全问题”。
当时,纳尔逊透露,美国有四所大学申请获取中方样品,他预计通过谈判,中方最终会同意出借样品。而另一方面,他又称,若要将月球样品交付美国高校研究,NASA可能仍需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合作,获得另一项所谓的“国家安全认证”。
去年11月9日,香港《南华早报》曾报道称,中美两国航天领域官员一直在就中国获得“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月球样品,以及将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提供给美国科学家研究进行谈判,但知情人士当时透露,虽然中国已准备好分享其月壤样品,但对于获取美国样品的请求,仍一直未得到来自NASA方面的回应。
此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曾强调,中国政府对中美航天交流合作持开放态度。嫦娥六号任务向全球发布了合作机遇公告,我们也欢迎世界各国参与研究月球样品。“美方似乎忘了‘沃尔夫条款’等国内法的存在,不知道美国科学家和相关机构会不会被本国政府允许参与对话交流合作。”毛宁说。
2024年10月14日至18日,第75届国际宇航大会在意大利米兰召开,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月壤样品首次向全球展出。 中新社记者 德永健 摄 IC Photo
在彭博社于当地时间4月24日刊发的报道中,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对比了中美两国在探月方面的不同发展轨迹。“(美国)总统换了,政策就跟着变,”他说:“在中国,我们会锚定我们的目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所以我们总是顺利而坚定地前进,这是我们两国的差异所在。”
近年来,中国的月球探索计划进展顺利,载人登月发展稳步推进,已经进行了多次绕月探测和取样任务,为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奠定基础。
2023年7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总师张海联在武汉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披露,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开展科学探索,其后将探索建造月球科研试验站,开展系统、连续的月球探测和相关技术试验验证。
2024年11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深圳召开的第六届载人航天学术大会上表示,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载人登月任务已经完成了前期的关键技术攻关和深化论证,目前全面进入了初样研制阶段。
路透社称,一名中国国家航天局官员4月23日表示,过去的嫦娥四号任务和嫦娥六号任务已搭载了多台国际载荷,而明年的嫦娥七号任务则将配备六台国际载荷,后续的嫦娥八号任务正在与十个国家商讨合作事宜。中方希望通过嫦娥七号任务和嫦娥八号任务,为2035年前建成永久性载人月球基地的选址与建设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4月2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表示,中国探月工程始终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原则,与国际社会共享发展成果。中国将持续开放月球科研样品国际申请,我们期待全球科学家获得更多科学发现,共同拓展人类认知、造福全人类。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