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欧阳剑环 彭扬
近期,地方两会密集召开。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等经济大省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预期目标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并对全方位扩大内需作出细致部署。同时,各地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重要任务,将重点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从2024年经济运行情况看,多个经济大省顺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从总量看,广东省、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分别超过14万亿元、9万亿元。从增速看,多个经济大省经济增速跑赢全国,其中,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增量全国第一,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
各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了2025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在经济增长方面,多数经济大省均将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预期目标定在5%以上,其中,四川省提出增长5.5%以上,河南省、浙江省均明确增长5.5%左右,江苏省、山东省提出增长5%以上,广东省将目标设在5%左右。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国泰君安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师方奕认为,经济大省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开展工作部署,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目标设置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明确了大省“挑大梁”的定位。
为实现2025年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多地已就实现经济“开门红”作出部署。河南省日前在省两会期间召开全省拼抢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动员部署会。会议提出,增强工作主动性、预见性,及时部署实施具体政策、具体项目、具体措施,推动政策靠前发力、资金靠前使用、项目靠前实施。
“两重”“两新”政策加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2025年重点任务的第一项。经济大省在部署2025年重点工作时,对全方位扩大内需着墨较多。
“两新”“两重”是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河南省提出,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更新汽车50万辆、家电800万台,实施设备更新项目3000个;浙江省明确,持续推进汽车、手机、家电家居、电动自行车等消费品以旧换新和医疗设备、电梯等设备更新,加快已开工“两重”项目建设进度,迭代完善“近期可实施、长期有储备、定期可滚动”的项目库。
截至目前,在“两新”方面,商务部等部门已出台2025年家电以旧换新及手机等产品购新补贴细则;在“两重”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拓展“两重”建设支持范围,进一步提高国债资金对项目的支持比例。
重大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四川省提出,开工建设红格南矿开发利用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实施京东方第8.6代柔性显示生产线等在建产业项目,推动比亚迪半导体产业化、通威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等项目竣工投产;广东省明确,今年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1500个、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建成广湛高铁、广佛东环城际、广州白云机场三期、深圳机场三跑道等项目。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明确,允许10个省份和雄安新区开展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其中5个经济大省在列。专家认为,这意味着2025年经济大省专项债项目有望早推出、早开工。
“《意见》允许十个省份开展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2025年经济大省有望更好地发挥挑大梁的作用,带动需求回升。”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说。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2025年,在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推动下,各地将继续加大“两重”“两新”领域资金保障。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在产业体系方面,新质生产力备受关注。各地非常重视科技与产业融合,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成为热词。
广东省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浙江省提出,以创新浙江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经济大省在‘挑大梁’的过程中更加侧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陶川表示,通过产业转型升级缩短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期,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等经济大省已步入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正反馈循环中。
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助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广东省表示,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显示、新型储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浙江省表示,推动以企业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用融通创新,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415X”集群规上制造业营收突破9.5万亿元,新增“雄鹰”企业2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
日前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强调,要建立科技强国建设任务落实推进机制,研究编制“十五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专项规划,加快组织实施科技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力加强基础研究。要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推动科技赋能重点行业,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