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毛艺融
2月7日,中证转债指数创阶段新高,不仅彰显了转债市场的强劲复苏,也进一步凸显了可转债作为兼具债性与股性投资工具的韧性。Wind资讯数据显示,自2024年9月24日以来截至2025年2月7日收盘,在多重利好因素推动下,中证转债指数呈现出显著回暖态势,区间累计涨幅超17%。
申万宏源债券首席分析师黄伟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可转债供给收缩需求增加及权益无明显下跌趋势预期下,可转债估值仍有望得到持续支撑。随着市场修复的持续,转债的性价比虽有所下降,但其独特的股债双性属性使其在市场波动中仍具有一定的配置价值。
往前回溯,2024年6月份至8月份,受多重因素影响,可转债市场处于低价、低估值区间。在经历了前期估值持续压缩后,可转债市场自2024年9月份以来出现明显修复。从最新数据来看,2025年2月6日,中证转债指数持续震荡攀升,一度上涨超过424点,2月7日收盘后达到426.97点。
随着正股情绪好转,投资者对可转债的担忧已逐渐淡化。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月末,转债市场价格中位数约为119.3元(余额加权价格117.7元),处于目标区间中值略偏高水平。
中信建投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曾羽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交易所披露的持仓数据看,公募资金系1月份可转债市场的增持主力。
展望2月份,多家机构认为可转债的估值已修复。曾羽认为,估值方面,当下可转债已经难言“便宜”,但从绝对价格角度看仍有提升空间,期待权益的补涨带来估值消化。
随着可转债估值回升,提前赎回的可转债数量也逐渐增多。具体来看,去年9月24日后,随着权益市场修复,带动四季度触发强赎的转债数量大幅增加。据东方金诚统计,2024年全年,强赎退市的可转债数量合计50只,规模625.5亿元,同比分别增加9只、61.78亿元。进入2025年以来,已有苏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迪贝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卡倍亿电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上市公司发布了提前赎回可转债的相关公告。
“可转债的退出方式主要包括赎回和转股,其中赎回又分为到期赎回和强制赎回。”银河证券固收分析师刘雅坤表示,随着权益市场回暖,高价转债数量、规模占比升至高位,强赎条款博弈空间增大。
刘雅坤表示,从行业角度来看,本轮强赎多为电子、计算机、电力设备和通信等行业公司发行的可转债。
随着近期可转债强赎占比上升,市场存量规模逐步缩小,为存量可转债提供了估值提升和增量资金入场的机会。
不过,投资者仍需注意可能出现的风险。曾羽提醒,部分个券已逐步临近到期,若最终无力兑付债务可能引发信用风险;若可转债对应正股退市,可转债亦随之退市,可能导致没有公开市场交易的退市风险。
华泰证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师张继强表示,需要关注股市预期、可转债负债端、新券供给节奏以及自身性价比的变化。同时,后续年报披露在即,投资者需要重视并防范信用风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