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湾商业观察》廖紫雯
折叠自行车公司冲刺港交所。
日前,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行科工)递表港交所,保荐机构为中信建投。往绩期间,公司超七成收入来自经销商、海外销售占比出现逐年下滑的态势。
然而,公司仅有一个位于惠州的生产基地,且该基地产能利用率呈现超负荷的状态,公司有超五成的自行车生产依赖第三方OEM模式。此外,公司销售及经销成本出现大幅增长,且于IPO前夕进行了现金分红。
01
经销商贡献超七成营收,海外销售占比下滑
大行科工为一家折叠自行车公司,旗下自行车品牌为大行品牌。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2023年零售量计,大行科工于中国内地及全球折叠自行车行业均排行第一,市场份额分别为21.1%及5.6%。
截至2024年9月30日,大行科工于中国与38家经销商合作,覆盖超650个零售店。
2022年-2023年、2024年前三季度(以下简称:报告期内),大行科工实现收入分别为2.54亿、3亿、3.52亿,净利润分别为3143.4万、3485万、4583.8万。
大行科工的收入主要源于销售大行自行车。报告期各期,销售大行自行车贡献收入分别为2.37亿、2.89亿、3.44亿,营收占比93.4%、96.1%、97.8%。
招股书披露,公司按建议零售价将自行车分为不同价位,以迎合不同细分市场的需要,包括建议零售价为每辆5000元或以上的高端价位、建议零售价达每辆2500元但低于每辆5000元的中端价位,以及建议零售价低于每辆2500元的大众市场价位。就中国内地以外的市场而言,公司一般会设定比中国内地更高的建议零售价,以反映不同的市场状况。
报告期各期,公司按高端价位划分的大行自行车实现收入分别为2469.1万、2919.8万、3534.8万,营收占比分别为10.4%、10.1%、10.3%;按中端价位划分的大行自行车实现收入分别为1.20亿、1.83亿、2.40亿,营收占比分别为50.6%、63.6%、69.7%;按大众市场划分的大行自行车实现收入分别为9258万、7599.6万、6900.5万,营收占比分别为39.0%、26.3%、20.0%。
2024年前三季度,大行科工高端、中端、大众市场的大行自行车销量分别为9026辆、11.279万辆、5.3402万辆,每辆平均售价分别为3916元、2129元、1292元。
往绩期间,大行科工海外销售实现营收分别为5615.8万、2033.5、2339万,营收占比分别为22.1%、6.8%、6.6%。
报告期内,公司国内销售实现营收分别为1.98亿、2.80亿、3.29亿,营收占比分别为77.9%、93.2%、93.4%。
其中,向经销商销售(包括若干经销商通过旗下网店进行的销售)实现营收分别为1.56亿、2.12亿、2.47亿,营收占比分别为61.3%、70.5%、70.2%;线下直销营收占比分别为11%、3.4%、3.3%。
大行科工客户主要包括经销商、电商平台及线上线下自营店的零售消费者。报告期内,源自各往绩记录期间五大客户的收入总额分别占相关期间总收入的35.3%、37.2%及38.7%。于同期,源自各往绩记录期间最大客户的收入分别占相关年度╱期间总收入的12.0%、16.0%及17.5%。
02
产能基地单一,第三方OEM代工过半
于往绩记录期间采用的生产模式下,大行科工在惠州工厂进行内部生产,同时挑选第三方OEM供应商。
截至2024年9月30日,惠州工厂的总楼面面积约为14000平方米,拥有约125名生产人员。报告期各期,惠州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17.2%、103.3%、113.5%。
由于惠州工厂产能有限,大行科工委托OEM供应商完成订单。于往绩记录期间,OEM供应商主要为公司生产中端和大众市场产品。OEM供应商以自行采购的原材料和部件以及公司提供的专利零件制造自行车。
于往绩记录期间,大行科工有五名OEM供应商,其中四名位于中国内地,一名位于罗马尼亚。OEM供应商全部是独立第三方。公司委托罗马尼亚的OEM供应商为海外采购订单提供服务。截至2024年9月30日,OEM供应商与公司的合作年期介乎三至七年。
报告期各期,大行科工分别有44037辆、76476辆及94150辆自行车由OEM供应商生产,分别占内部生产及向OEM供应商采购之自行车总数约29.5%、45.1%及55.5%。
于2022年、2023年及截至2023年及2024年9月30日止九个月,公司分别产生外包生产费约3560万、6860万、5070万、1.12亿,分别占同期销售成本约20.2%、34.5%、34.7%及48.0%。
于往绩记录期间,大行科工的主要供应商是OEM供应商以及自行车车架和其他零件的供应商。
报告期各期,大行科工向各期间最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分别占有关期间采购总额的15.6%、15.9%及15.4%。同期,公司在往绩记录期间向各期间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分别占有关期间采购总额的32.7%、42.7%及44.8%。
招股书披露,大行科工依赖第三方供应商达到公司严谨的生产标准并准时交付原材料、部件及制成品。若供应链出现严重中断或价格大幅上涨,公司的业务可能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港湾商业观察》表示,通过第三方OEM供应商存在一定利弊。大行科工的惠州工厂产能有限,通过OEM供应商能够快速补充产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OEM模式可以根据订单需求灵活调整生产规模,无需企业自身大规模投资建设新工厂;此外,OEM供应商可能在某些生产环节具有成本优势,能够帮助大行科工降低生产成本。
“但弊端在于,质量控制难度大,OEM供应商的生产过程不在企业直接管控范围内,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高度依赖外部供应商可能使企业面临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尤其是在供应商产能不足或出现经营问题时。同时,OEM供应商会收取一定的代工费用,这可能会压缩大行科工的利润空间。”
柏文喜进一步指出,高度依赖OEM模式存在相关风险。如果主要OEM供应商出现问题(如产能不足、质量问题或合作关系破裂),可能会影响大行科工的生产计划和市场供应。其次,OEM供应商可能会因原材料价格上涨或自身经营成本增加而提高代工费用,进一步压缩大行科工的利润空间。同时,OEM供应商可能为其他品牌代工,存在技术外泄或品牌混淆的风险。
03
IPO前分红,销售及经销成本大增60.8%
2022年,大行科工宣派股息共2350万元;于2024年1月18日及5月17日,公司分别宣派股息每股0.21元及每股0.56元予股东。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九个月,已派付金额为1800万元。
于最后实际可行日期,现年83岁的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总经理兼执行董事韩德玮直接持有已发行股份总数约88.56%,及为集团其中一个员工持股平台大行科工企业有限合伙的唯一普通合伙人,因此被视为于大行科工企业有限合伙持有已发行股份总数的约1.60%。因此,韩博士及大行科工企业有限合伙构成一组控股股东。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公司销售及经销成本出现大幅增长。
报告期内,大行科工的销售及经销成本分别为1598.8万、2957.6万、3493.3万,占各期间收入的6.3%、9.9%、9.9%。2024年前三季度该费用已超2023年全年。
细化而言,报告期各期,公司线下推广开支分别为247.1万、640.3万、921.3万,占销售及经销成本比例分别为15.5%、21.6%、26.4%;线上推广开支分别为149.5万、573.9万、678万,占比分别为9.4%、19.4%、19.4%。
同时,招股书披露,大行科工2023年销售及经销成本同比增长12.7%,主要由于外包生产费用有所增加,原因是公司因自身生产设施产能有限而委聘OEM供应商,以应付不断增加的销售订单。
大行科工指出,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及经销成本同比增长60.8%,主要由于(1)员工福利开支因人手增加及加薪而增加;(2)线下推广开支增加,主要源于向经销商及次级经销商提供材料的成本,用于升级其零售店,从而达到品牌建设的目的;及(3)线上推广开支因线上销售增加以及公司为提高品牌知名度而加强的线上营销和推广活动而增加。
柏文喜认为,虽然公司收入和净利润也在增长,但销售及经销成本的快速上升确实会对利润空间产生一定压力。如果成本继续上升,可能会对净利润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销售及经销成本的持续上升,尤其是推广费用的大幅增长,表明公司在市场拓展和品牌推广方面投入较大。虽然这有助于提升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但也反映出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一定压力。公司需要优化推广策略,提高营销效率,避免过度依赖高成本的推广方式。同时,可以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优化供应链管理来缓解成本压力。”
同期,大行科工的研发开支分别为901.3万、1066.7万、1187.7万,分别占各期间收入的3.5%、3.6%、3.4%。(港湾财经出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