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阳光保险陷入争议 董事长张维功拉员工开会到凌晨
来源:保契
保契锐评
一场持续至凌晨2点半却被冠以“高效科学管理”的座谈会,在舆论场掀起轩然大波。
无需置疑的是,当企业家精神被异化为“凌晨开会”的狼性叙事,当“夜总会”文化成为企业价值观的注脚,会议本身早已超越单纯的业务讨论,某种程度上已成为观察企业深层次矛盾的样本。
当然,这一现象非个别企业所独有,区别仅在于严重程度。
就保险业而言,众多企业的员工早已或明或暗、或主动或被动地深陷“自杀式加班秀”的泥潭。
在这个秀场里,员工的身心健康永远居于次席,管理者开心与否才是胜败的关键。毕竟,下行周期,裁员降薪等现实压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无从选择。
在这个秀场里,某些险企基层员工三年未享双休,某些险企多家分公司全员强制“5+1”;某些险企定期公布员工在岗时长;某些险企则将员工在岗时长作为绩效考核核心指标之一。
……
如上种种,与制造业、互联网大厂等传统“加班”大户相比,“闹剧”之嫌更甚。更确切地说,如上种种正缓慢地撕开保险业“狼性文化”的虚伪面纱——所谓奋斗,实则是将劳动法规践踏为废纸、是对员工剩余价值的极致榨取;所谓敬业,本质上是对人力资本的掠夺性开采、是奴役人力的新话术。
有人说,这不是单一企业的舆情,而是一次行业集体价值观的堕落,这种堕落折射出的是保险业从制度设计到价值取向的全面溃败——当“人”被异化为完成保费指标的机器,当“服务”退化为无止境的报表填写与会议表演,当“服从”进化为充满奴性的吹捧秀场,这个曾以“风险守护者”为立业之本的行业,正沦为激化某种社会风险的源头。
一面在年报中高唱“客户至上”“员工关怀”,一面将加班美化为“工匠精神”的修行;一面推出“数字化战略”减少人力依赖,一面通过OA系统将工作指令渗透进员工的睡眠时间。这种分裂式的管理,暴露出保险业在科技赋能与人力压榨之间的投机主义——既想享受技术革命的红利,又不愿放弃传统路径依赖。
有人说,当制造业巨头开始推行“强制下班”,当互联网企业试点“到点关灯”,保险业却正“成长”为劳动法落地执行的“法外之地”,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对金融虚无主义的嘲讽。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整治内卷式竞争”,但如何落地,确需更有力、更有针对性的举措。
近年来,监管已多次精简合并报送清单,意在减轻险企工作量,但深处行业爬沟过槛的关键节点,表演式加班甚至不惜放弃自身健康的自杀式加班秀,却实实在在地成为管理层自我成就感的主要来源。作为独立的经营主体,监管的好意,注定会被消解于管理层的虚荣或者心虚里。
降本增效、战略迷失或是加班秀的另一动力源。比如,某中小寿险公司为争夺银保渠道,大幅提升实质给付手续费,倒逼员工通过加班消化成本;再比如,某头部企业利用市场地位,将“自愿加班承诺书”作为入职门槛;再比如,普遍存在的加班从不支付加班费......当违法成本低于人力压榨的收益,当监管处罚沦为财报中的“常规支出”,保险业的加班文化自然会从从潜规则升级为明规则,从管理层的阴谋转化为阳谋。
办公室凌晨的灯光,照不亮行业转型的迷途,反而照见保险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反思:当“高效”异化为“耗时长”,当“科学”退行为“秀态度”,这样的转型注定南辕北辙。
办公室凌晨的灯光,无法成就企业精神的图腾。当行业内一家家企业需要依靠“熬鹰式”管理来维系生存,当员工只能通过自杀式加班来证明存在感,这已不是狼性文化的胜利,而是风险管理精神的全面溃败。
办公室凌晨的灯光,照不亮保险业的未来。行业曾因“风险共担”的承诺赢得尊重,而今却因“透支生命”的恶习遭受唾弃。当某寿险查勘员因连续作业突发心梗,当无数从业者带着伤病黯然离场,所谓的“万亿保费规模”不过是建筑在血汗之上的一串冰冷数字。
保险业的真正价值,一定不会是深夜会议里的自我感动,而是在对八小时工作制的尊严守护中;保险业的温度,一定不会出现在“狼性文化”的暴力美学中,而只能体现在对“人”而非“保费”的终极关怀。
让员工看见清晨的阳光、让员工看到落日的夕阳,很难。但或许这才是行业化解风险的最佳“保单”。
有人说,从全球市场看,在企业内部工会等员工权力维护机制失灵的当下,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动,将加班时长等纳入企业评级指标,坐实强制加班“一票否决”及业务增速与员工权益保障的联动机制,才是困境中破局的唯一出路。
但一如任何其他行业或社会现象,点滴的进步都需要足够漫长的时间或具有历史标志性突发事件的催化。
毕竟,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发表评论